摘要:為了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口號,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目標,以村干部為主體將更有盈利性的產業帶到群眾中,借母溪鄉楓香坪村的香芋產業已經有一定影響力,而且楓香坪村的產業正謀求進一步發展。在當下經濟發展和勞動力缺乏的條件下,考慮到該村勞動力實際情況是以留守在家,陪讀學生的中老年為主。因此,村一級發揮黨建積極作用,率先垂范將香芋產業做出成效。再利用在家群眾的半勞動力實現脫貧與繼續發展的目標。并成立沅陵廣鑫香芋專業種植合作社,以多種形式激發群眾積極性,促進當地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楓香坪村:全村共八個組,東至北溶鄉三八村,南至田家村田家組,西至拖魚溪村拖魚溪組,北至符家坪村符家坪組,F有人口901人,以土家族、漢族、苗族為主,總面積15240.2畝,耕地面積684.31畝,林地面積895.9公頃,地貌為中低山區。特產:石煤、木材。
傳統的生活、耕作方式,局限了楓香坪進一步發展。
村民多聚族而居,極少單家獨戶。一姓一個村寨或幾個村寨,都是同一祖宗的后代,外姓少有進入。居房建筑在山腰和山腳,大都臨近田地,對于楓香坪歷代農民而言適宜于耕作和管理。楓上、楓下組田坪較大,土地朝南,陽光充足,且人口聚集,在傳統農耕方式下發展自足,相對富裕。但是水稻、黃豆等種植品種,單家獨戶完成種植到收成的全過程的種養方式需要投入勞動時間長,投入勞動力多,已經不適應目前楓香坪村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因此村內近一半土地荒蕪。
住房為木質民房,用松、杉、柏、楠等木為柱,以松、杉等為枋、檁、椽組成屋架,用松、杉、柏等為板裝成住房。居中都設“堂屋”,左右為住房,住房內衛廂房,外設火床,火床中設火坑,火坑中設置三角鐵架,是煮飯炒菜,待客場所。借母溪地域氣候潮濕、生物種類多樣。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全面取消農業稅之后,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農村空出的房子容易受到腐蝕,因此,選擇在外購房、居住的農民增多,加劇了楓香坪村勞動力流失,在村人口年齡結構的不合理。
土地以淺黃泥為主,耕作層厚度10-14厘米,土色灰黃,質地粘壤,耕層較松散,呈弱酸至酸性反應,地下水位低。土壤供肥力一般,缺后勁,稻穗短粒少,但落色好。加之水源不足,畝產低,但需要投入勞動力大,工時長。楓香坪村采取改良系列舉措,于60年代、80年代先后興建水利設施,以解決水源短缺的問題;進行秋冬翻耕,結合增施有機肥,逐年加深耕層。但是,楓香坪的缺水問題至今未得以妥善解決,特別是2018年度7月至9月連續幾月的干旱,加大了種植水稻的難度。
筆者通過走訪楓香坪村各自然組,實地考察當地人口情況。全村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常年在家,在外人口中長期在外工作的近460人,占全鄉20—60歲勞動力人數的87.6%以上; 55歲左右的勞動力有約100人在縣城范圍內從事零工工作;另外有超過80位在家鄉附近和縣城陪讀的中老年人。超過70歲的老人有81位。因此可以在家長期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只有不到百人,但是未來可對縣城范圍務工人員、陪讀中老年進行吸納。
找準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動作為才能克難前行。
精準扶貧重點是對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只有準確的找到誰是貧困人口,繼而才能夠對其進行接下來一系列的幫扶和管理行動。楓香坪村于2014年開始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工作,當年是上級分配貧困戶指標,因此楓香坪村之前的貧困戶數大于目前的18戶。經過筆者調研發現最貧困的五保戶、低保戶等被確定為貧困戶爭議較少,但是對于條件差不多的農戶之間的識別就存在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后期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外出群眾對于政策掌握得不全面,更加大了扶貧工作的爭議。
扶貧工作的用心,群眾的滿意
楓香坪村在2017年召集村民代表,貧困戶進行民主評議,嚴格按照貧困戶脫貧標準“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再次精準識別后,貧困戶只有18戶。群眾在評議會上積極支持村兩委“把力量集中用在真正貧困的群眾身上!蓖ㄟ^一年有余的時間觀察,在家與返鄉群眾對于貧困戶爭議明顯減少。由貧困戶轉為非貧困戶,大部分群眾內心接受、支持。也有少量幾戶對此有些許言論,但是村一級從便民資金、民政救助、與上門服務上對遭受困難群眾進行幫助。群眾從以往的議論、甚至惡言相對,態度轉變成現在主動關心村內最貧困人員的方向發展。
扶貧戶的精準識別方能實現精準幫扶
精準扶貧戰略的另一個重點是向精準識別出的貧困人群提供量體裁衣式的菜單扶貧,即精準幫扶。在扶貧資金有限的情況之下進行精準幫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到戶,也就是讓農戶確確實實受益,不然精準識別之后沒有相應采取幫扶行動,會在村中引發矛盾沖突以及群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楓香坪村的幫扶單位是縣婦幼保健院,目前幫扶干部每人負責3戶左右貧困戶,相對之前4—5戶而言,工作量減小,幫扶干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這幾戶上,更好的掌握貧困人口基本情況以便于實施精準的扶貧政策。根據實地了解,該幫扶單位除了統一安排的扶貧走訪與資金、物資資助之外,對于想要發展的貧困戶,自掏腰包幫助幫扶戶購買豬仔、雞仔等。對于這批意愿發展的貧困戶能夠以最短時間、最有效的措施進行幫助。在幫扶成效的良性循環下,幫扶干部的責任心與對群眾的關心不斷增強、增加,群眾對于政府與自身發展的信心增強。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農村黨組織的實際與發揮作用的難點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我們黨最基本的制度單元,是黨在農村地區實現執政權、發揮影響力、提高執政合法性的基礎。幾年以前楓香坪村黨支部同其他農村黨支部一樣,黨組織和黨員群體存在諸多問題。在家黨員同志老齡化嚴重、黨員住址分散、山路條件下多靠步行、對于目前通訊方式掌握不好;在外黨員只有8人,數量少且以在外務工為主,能有力量參與村級發展的極少;另外受農村傳統宗族思維影響,黨員之間如果沒有積極正面思想引導,可能會出現“小群體”問題,所以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黨員同志發揮先鋒作用。
吸納優秀人才,創造護才環境
楓香坪村黨支部積極吸納優秀黨員同志進入支部,使其在村內擔任要職,給予自主發展的權力和自由。目前楓香坪村支委成員、村主任為2017年初選任。其21世紀初進入大學,在深圳工作十余年,至今仍是鐵路局一項目的負責人。并在張家界有餐飲業的投資,其家庭、妻兒生活也在張家界,2016年卻選擇回鄉發展。同時,其父親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擔任楓香坪村黨支部書記,對該村發展做出過努力嘗試。楓香坪村發展的制約因素,這些老干部如數家珍。
有知識、有資源、懂楓香坪發展的難點。這樣的人才如何才能成為黨支部的得力干將?支委成員主動上門了解其回鄉意愿與需求。在其提出香芋產業發展的提議后,支委干部對在鄉群眾勸導,以支部信譽擔保助推群眾參與種植的積極性。在工作安排上除了賦予權力外,考慮主任種植香芋、考察的時間需要而積極協調,書記、其他支委多承擔上級交與的工作任務,為主任香芋種植產業創造優良環境。
產業發展激活黨建,精準扶貧帶動黨建“務實”
由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扶貧任務不僅僅要求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與幫扶的“戶戶有人管”,同時也要求“村村有產業”、村村有集體經濟。這樣的要求是從中央到最基層一以貫之,不僅上級有部署、有資源,更要求村一級提升工作層次,村支兩委積極尋求本村發展辦法,不再滿足于以往黨建工作的開會、撰寫材料的工作方式。
因為產業發展的需求,農村黨員坐下來積極商討、謀劃發展。黨員干部進組、進戶了解群眾發展意愿,考察產業發展可能性,精準扶貧的開展帶動了農村黨員參與村級發展的積極性,激活了黨建務實、黨建促脫貧的動脈。
2018年楓香坪村香芋產業初見成效,群眾的開展種植的積極性得以提升,對村支兩委擁護度、滿意度更高,黨員干部對于楓香坪村發展的信心增強,村支委成員之間更為團結有力。楓香坪村支部、黨的建設與產業發展之間呈現良性循向好的循環。
真抓實干,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
對于一個村而言,必須要有產業,有勞動力與勞動習慣,才能向前發展。通過筆者的個人走訪調研,了解到產業對于農民的重要性。產業不在大小,均有其效用。一是有產業的家庭,其學生成績優良率高;二是家庭中秩序井然,日用品擺放有序;三是老年人身體健朗,表達思想明晰。筆者的走訪調研中,有一位老書記說過:“農民就應該要有農民的本色,回到田地里,腳才站得穩!
目前的農村實際情況是祖孫在家,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占絕大比例,農村學生的家庭教育難以跟上,如若年長一輩丟失了勞動習慣,沉溺在打牌、玩耍上,不僅給家庭收入帶來損失,更要緊的是學生的生活習慣、個人素質受到嚴重影響。在外務工人員因此工作上也受影響,家庭關系趨于惡化,進而產生上訪等輿論問題。農村產業影響的不僅是經濟與收入,更關系治貧、治愚的精準扶貧戰略。
楓香坪村真抓產業發展,一畝香芋產量約3000-4000斤,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能實現利潤4000元左右,比水稻等的種植收益高、對水的依賴性要低。20畝的香芋長勢喜人,于2018年11月份獲得收成。村主任養殖香芋之前,從未下過農田,在受到支部支持,群眾信任的鼓舞下,以一腔熱情投入到農田里。自費去洪江參光、學習香芋種植方式,去廣西成品加工廠考察市場詳情。
香芋初長成,壯志新謀劃。香芋的種植在楓香坪只是一個起點,目前農村還有很多地是荒蕪的,只要肯干,農村可以使用的土地資源充足。發展更不能局限于楓香坪村,要對全鄉乃至全縣的資源協同利用,楓香坪村缺水,不解決這個問題,香芋種植難以進一步擴大,還是要另尋出路。走綠色發展之路,成立種養協會,原汁原味加工借母溪農產品,以真抓實干,繼續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才能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群眾脫離貧困、實現鄉村的振興。
楓香坪村的發展雖然不如借母溪鄉內的借母溪村發展狀況好,沒有借母溪村的產業規模效益。但是借母溪村的發展投入資金、人力、物力是普通的村難以效仿。楓香坪村以真抓實干,實現產業發展,扶貧精準。筆者認為楓香坪村這種精準扶貧激活黨建,黨建帶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助推黨建務實的發展方式可以借鑒與推廣。